静电是均匀研磨咖啡豆的“绊脚石”。不仅造成大量飞散的粉末粘附在通道上,而且常常因结块而给提取过程带来很大麻烦。
为了有效“防止”静电,业内大佬也在各类设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在意式咖啡研磨机的出粉口安装防静电片,使用鼎将鼎粉杯来回敲击。将较大的粉块解决,收集粉末后用面粉针将块状物打散……除了这些,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还有一种方法:在豆子上洒水或喷水。
如果你也像千姐一样喜欢上网,相信你可能在一些视频中见过这样的操作:先称取一份需要研磨的咖啡豆,找一个小勺子舀起1到2滴普通饮用的咖啡豆。用水(或用喷雾瓶喷洒咖啡豆),然后润湿其表面并搅拌几次,最后正常研磨咖啡豆。他们认为,这不仅可以防止咖啡粉结块,还可以使浓缩咖啡的味道更丰富、更均匀。
提出这个方法的人叫大卫·罗斯。它于2005年首次出现在一个名为“Alt.Coffee”的咖啡论坛上,因此一般称为“Ross Droplet Technique”,简称RDT。
事实上,在咖啡研磨过程中,由于咖啡豆与刀片之间的摩擦以及咖啡破碎过程中电荷分布不均匀,咖啡粉会带上电荷。研磨得越细,咖啡渣产生的静电就越多。静电会使带负电的细粉附着在较大的颗粒上,形成1至2毫米大小的团块,肉眼看起来像是大的不规则团块。
理论上来说,如此大的结块不仅会减少咖啡与水的接触表面积,还会造成咖啡粉床内热水流动不均匀,从而扰乱可溶性物质的提取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通道效应”往往伴随着飞溅和穿孔。
这时,通过向咖啡豆添加外部水分,可以调节咖啡粉上的电荷,从而减少静电带来的干扰,避免咖啡粉凝结、结块的问题,实现更均匀的萃取。
去年年底,俄勒冈大学在期刊《Matter》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研究团队结合多方面研究指出,在研磨咖啡豆之前喷洒适量的水确实可以有效防止静电的产生,提高咖啡的萃取率。
论文还提到,不同烘焙度的咖啡豆,由于内部含水量不同,在研磨过程中获得的静能量也会不一致。例如,浅烤豆内部水分较多,研磨时产生的静电较少,容易带正电;而深色烘焙的咖啡豆比较干燥,研磨时产生的静电较多,大多带负电,因此更容易吸附。在通道或容器上,以及团块上,因此应用RDT 的效果也会更好。
多年来,RDT与WDT(韦斯布法)一样,受到许多家庭咖啡师的青睐,他们将该技术灵活运用到日常咖啡中。但在咖啡厅酒吧里,我们却很少看到这样的操作。为什么是这样?
不难发现,这种“洒水”技术只能用于单剂量的咖啡冲泡,而且大多是浓缩咖啡。因为加水后,咖啡豆已经变得潮湿,负责风味的芳香化合物开始分解,这也需要我们快速研磨它们,否则香气会大大降低。
另外,店里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商用研磨机,所以咖啡师很少需要单独考虑静电和结块的问题,因为此类设备都配有“防静电压片”装置。而在日常的制作过程中,与其花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给咖啡豆喷水、一颗一颗研磨、使用粉针等繁琐的步骤,如何更高效地制作一杯好意式浓缩咖啡,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要优先权。
作为常年泡咖啡的“老手”,千杰认为使用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小心喷太多水,咖啡粉很容易受潮结块。如果长时间混入水滴,刀盘就有可能生锈。换句话说,如果你控制得不好,你可能会得不偿失。
如果我们在制作浓缩咖啡时确实需要使用RDT进行研磨干预,千杰认为不妨参考咖啡界男神James Hoffmann的方法:将勺子重新浸入一杯饮用水中,然后将装有水珠的勺子放在上面。将手柄部分插入咖啡豆中,快速搅拌几下后,就可以开始研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