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在云南省宾川县朱库拉一个偏僻的彝族村庄种植了中国大陆第一棵咖啡树。从此,咖啡这一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饮品在云南生根发芽,并衍生出独特的咖啡文化。咖啡种子的不解之缘
朱库拉位于大理、丽江、楚雄三市交汇处,海拔约1680米。其原彝族村寨名为“若克来”,大致意思是蜿蜒的山路。朱库拉是田德能结合彝语的精髓和法国人的浪漫而起的新村名。有人将其译为“人间天堂”。
(1904年,法国神父田德能前往朱库拉村)
到达朱库拉后,田德能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具有当地风格的两层木结构天主教堂。然而,这位有喝咖啡习惯的传教士很快发现在他所到的中国买不到咖啡。为了时不时喝上一杯咖啡,他用随身携带的咖啡浆果在教堂门外繁殖出第一棵咖啡苗,种在教堂后面的庭院墙边。
(朱库拉村天主教堂始建于1904年)谁也没想到,这颗种子不仅在云南大山里茁壮成长,也成为朱库拉的百年经典,也拉开了大陆咖啡种植的历史中国。
(教堂建得像新的一样)
在朱库拉种下第一棵咖啡树后,田德能和他的后继者种植了更多的咖啡,并将它们种植在教堂周围和村庄里。从此,整个村庄都被咖啡树包围了。
(教堂内的百年咖啡展示板)
进入朱库拉村,首先要穿过一片占地约13英亩的咖啡林。这片郁郁葱葱的咖啡林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它由1134棵咖啡树组成,其中包括24棵树龄超过百岁的古咖啡树。他们是中国咖啡,特别是云南小粒咖啡的祖先。
(朱库拉村古咖啡林)
传教士早已离开,但他们种植的咖啡林和留下的喝咖啡的习惯却深深扎根在朱库拉和云南的大山里。而咖啡也成为朱库拉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小山村以百年咖啡闻名)
由于地理偏远、与世隔绝,“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至今完整保存了100多年。然而,在朱库拉之外的世界,这一切却鲜为人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马锡进教授应该是朱库拉咖啡的第一个外行专家。 1981年冬天,他走进与世隔绝的朱库拉,看到了田德能亲手种植的第一棵咖啡树。 “它不仅看起来不老,而且还在正常生长、结果。”
(朱库拉的愿景)
据马西金教授研究,朱库拉古咖啡林属于Typica品种(红顶品种占37%)和Bourbon品种(绿顶品种占69%)类群。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降雨、温差等条件造就了当地阿拉比卡咖啡独特的口感:浓而不苦、香而不浓、略带果香。
(百年咖啡树)
2013年,“宾川朱库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商标”。 2016年11月,Jukula咖啡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饮用的咖啡。 2017年6月,宾川平川朱库拉咖啡制作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朱库拉咖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
如今,朱库拉已成为中国咖啡的朝圣地。在朱库拉村,除了大家都种咖啡外,无论男女老少也有喝咖啡的传统,每天喝三四杯。
(朱库拉村用于种植和加工咖啡的农具)
过去,当咖啡豆成熟时,他们只是选择性地采摘品质较好的咖啡豆。那时没有机械设备,所有的咖啡豆都是手工剥皮。使用大石臼除去包裹在咖啡豆上的膜。有些人用牙齿剥去皮肤。据说这还是一门绝活,但现在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手剥皮)
(咖啡豆去壳)
成熟的咖啡豆是在大铁锅里烘焙的,还特意添加了鸡油和猪油进行烘焙。朱库拉人相信,只有金黄色的鸡油才能烘焙出香气浓郁的金黄色咖啡豆。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台小型石磨机,用于研磨咖啡粉。储存研磨好的咖啡粉。饮用时,将咖啡粉放入sabu袋中,然后将整个sabu袋放入茶壶或锅中煮沸。
(剥皮)
(烤)
(磅粉)
与云南很多地方不同,在朱库拉,客人到来时,主人不倒茶、不倒酒,而是先端上一大碗不加糖、不加奶的苦咖啡,既解渴又更显热情。尽管人们喝咖啡的方式看似简单粗暴,但却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咖啡文化,并完好地传承至今。
对于朱库拉人来说,咖啡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饮料。无论你在村里的哪家餐厅开办,桌上必然有一壶咖啡。上山砍柴下地干活的时候,我都会带着一壶咖啡。当我又渴又累的时候,我就倒一碗土,大口喝下去。真是太满足了.
这与品味、风格无关,而是朱库拉人最真实的生活。本文摘自2008年10月号《普洱咖啡》 作者:段兆顺图片:何国松、陈德新、大理摄影博物馆、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